來到這裡,看著模型與牆上的圖,聽著解說人員仔細的解說著,說著重建與往後未來的規劃。
真希望這裡能夠重建恢復往時的容貌,能夠讓更多人多認識這裏,了解這裡。
牆上還掛著(全區規劃概念)圖與解說,這讓我更衷心期待著,期待著能目睹這裡重建後的風采。
離開願景館後,我倆在這附近逛著,回憶著。
中正
這裡也是居民的最佳休閒場所;年輕人到中正
看見中正
在這裡,還有個(毋忘在莒)紀念碑,這是1964年,為惕勵全澎軍民效法「毋忘在莒」精神,澎湖防衛部官兵於馬公市新復路中正
而這則是尚未重建的房子。看著這些舊宅一間間坍塌損毀,心裡真是難過,真希望這裡能夠怪點重建好,恢復它以往的容貌。加油囉!
以下是關於篤行十村與莒光新村的介紹(擷取自網路):
篤行十村主要眷舍群,為全台最古老的眷村,西元1907年為駐防日軍砲兵大隊的要塞機構,興建有軍事設施、官舍和宿舍,這些設施即是篤行十村的前身。台灣光復以後,這些建築和設施由馬公要塞司令部接收,並分配給軍眷居住。
隨著澎湖的軍眷人數增加,軍方陸續在日式官舍的周邊增建眷舍,共有78戶人家。在如此背景下的篤行十村,整體規劃也不同於其他眷村,每一戶住家的格局、型式均不相同,建材則是以竹、石灰、黃泥、玄武岩和老石為主。
軍眷遷住初期,因為眷舍供需不足,當時將日式宿舍以木板隔開分成兩戶,生活設施採輪流使用,還將日治時期的倉庫、馬廄等翻修為民宅,居民以防空洞養雞鴨,在媽宮古牆邊搭爐灶,以增加使用空間,也有人留著舊日的套馬栓當紀念。
建築歷史悠久的篤行十村,曾被譽為是「將校眷村」,
篤行十村被稱為將校眷村,住家自然有等級之別,高階軍官分配獨棟建築,一般軍眷則是合併建築。獨棟建築基礎抬高,屋頂為日式煉瓦,牆面則是編竹夾泥牆,有客廳、餐廳和廊道,室內有衛浴,院子還有獨棟廁所,並有前院和後院。部分建築建有煙囪,建築手法和一般屋宅直穿屋頂不同,也是篤行十村建築特色。
「篤行十村」與另一眷村「莒光新村」緊緊相連,它們都屬於金龍頭眷村,行政區屬新復里。新復里在清期為練兵校場,日治時興建軍事設施和官舍,成為篤行十村前身;莒光新村則是民國四、五十年代才興建的眷村。
就在最早的篤行十村邊,澎湖軍方於民國49~54年間,在金龍頭頂端的西北側海岸,以水泥瓦、玄武岩為建材,分三批興建完成80戶眷舍,這就是後來的「莒光新村」。金龍村眷村也成為澎湖人心目中國軍眷村的典型。
不同於篤行十村多為日式風格建築,民國49、51、54年由婦聯會分三批先後興建完成的莒光新村,屬於灰瓦、玄武岩石牆結構的眷舍,空間區分為乙、丙、丁等三級,並依職階來分配,居民大多為防衛部所屬機關的官兵眷屬。其後因為眷舍調整合併為71戶。莒光新村眷舍的共同點,所有住戶都沒有浴室和廁所,而是在村外靠近海岸處,闢建了四間公廁來供居民使用。其後住家才陸續在家中加蓋浴廁,
早年的金龍頭沿岸馬公港海灣,闢設有海堤步道,到了黃昏時見情侶散步,而海灣另一側的海域,據說是婦女拾螺挖貝、孩童潛水撈貝的場所。到了東北季風吹起的冬季,眷村居民也沒閒著,以長竿大網撈捕被海浪拍打上岸的魚為家人加菜。
來到早已搬遷一空的眷村,在建築略顯斑剝卻整潔的聚落裡,仍可見「莒光新村」眷村字樣,以及建築還算宏偉的中正
眷村願景館
地址:金龍頭眷村保留區的馬房(澎湖馬公地圖)
開館時間:週二~日 上午08:30~16:00
休館時間:週一、及除夕
費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