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風櫃時已是下午2:00左右了,仍是不見太陽露臉。
看看在地上跳躍的小麻雀有時還被風吹到身子傾斜呢。
走到風櫃洞那裡看見仍是有蠻多人在釣魚就不禁佩服起他們,愛釣魚的人真是不畏風雨啊~
這張是我在風櫃洞附近拍的小麻雀,牠那歪著頭可愛的模樣似乎在問(你在拍我嗎?)
看看風櫃洞的另一邊就是到今天風浪有多大,而他們仍是老神在在的釣魚呢。
而我們呢,反正都來了,就賭賭運氣拍大浪囉。
這張照片是離開風櫃時所拍的。一艘小船旁邊牽著幾艘小小船感覺很可愛很特別呢。
風櫃地名介紹:
馬公市風櫃里,明朝時代叫做「風櫃澳」,清朝時代改為「風櫃尾社」,光復後稱為「風櫃里」。
自明朝至今「風櫃」這個地名所以一直沿用,是托當地有個「風櫃洞」所賜,如風櫃里溫王廟重建的石碑記載:「邑之東南有一石穴奇景,岩石有一小孔廟天,每遇海風起處,波濤洶湧,水煙則由小孔冒出地上蔚為奇觀,遠聞其聲有似風櫃,故取邑名曰風櫃尾」。
解釋成白話是村落東南方有個石洞,洞上面有個小石孔向天,每當大風浪來時,波浪洶湧,水煙(柱)就從小石孔沖出,蔚為奇觀,從遠處聽,風浪沖激石穴就像拉風箱的聲響,因此就取「風櫃」(風箱)尾。」作地名。
也就是說,風櫃這個地名,是位在風箱的尾端(古代的風櫃里村落位置,是在風櫃洞西北方─風櫃半島尾端,因為叫風櫃尾)。在明朝時代,風櫃是個戰場,因為反清復明的流亡武士,及荷蘭人侵犯澎湖時,常在風櫃海岸登陸,加上風櫃位在馬公港口南端,當軍隊、紅毛番及海盜在馬公港口發生海戰時,往往波及風櫃。
天啟二年(公元一六二二年)紅毛番(荷蘭軍人)首領雷爾生,率領戰船十二艘,紅毛番千餘人,於七月十一日登陸風櫃,當地先民起而反抗,被殺死三十多人。
雷爾生還在風櫃營造「望樓」(眺望敵人的樓台),後來被明朝將領俞咨皋、王夢態發砲摧毀。
永曆三十五年(公元一六八一年),反清復明的武士劉國軒在風櫃登陸後,為鞏固登陸陣地,營造了一座砲石,後來毀於戰亂。
永曆十九年(公元一六六五年),棄明投清的軍官施琅,奉命率領大軍掃蕩滯留澎湖的明朝鄭經等少數殘餘部隊,在馬公港口雞籠嶼一帶發生大戰,兵荒馬亂,戰士流竄至風櫃,居民被迫愴惶逃亂。
在澎湖,凡在古代被兵燹蹂躝過的村落,都會遺留若干古戰場(古蹟),唯有風櫃沒有,如紅毛番首領雷爾生營造的「望樓」,及反清復明的武士劉國軒營的砲台,如今連遺跡都找不到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