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東石,我倆就覺得這裡有些冷清,好像人口似乎也不多。雖然在澎湖長大卻沒到過這裡,感覺很陌生。希望有機會好好了解這裡。
東石地名由來:
湖西鄉東石村,清朝初、中期沒有地名,一直到同治年間才規劃為「東石社」,屬「林投澳」,管轄,光復後與成功村合併為一個村,叫「文德村」,到民國五十三年才與成功分開,單獨成為「東石村」。
東石村是個小村落,位置較偏僻,許多澎湖居民一輩子都不曾去過。相傳,由於村落東北方有個坡地,盛產「青斗石」(玄武岩),加上村落位在澎湖本島東方,因而取名叫「東石」。
另一種傳說是,明朝永曆年間,馬公市菜園里部分黃姓居民遷居東石時,為了紀念漢朝時代先祖曾受封為東方諸侯,即取地名叫「東后」,因為這是村民先祖封為諸侯的地方。
據「漢書郊祀志」記載:「柴,望秩于山川,遂見東后,東后者,諸侯也」。
後來,也許是後代子孫忘記了這個典故,或是筆誤的關係,卻將「東后」寫成「東石」了,據了解兩者都有可能,因為不少先民為了紀念先祖的功名,及懷念大陸家鄉,就以先祖居住地及大陸家鄉作地名。
明朝崇禎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福建安南縣一黃姓族群移民澎湖,在菜園里落戶,到永曆年間,菜園部分黃姓先民又遷到東石另闢謀生天地,由此可知,目前的東石村黃姓居民,與菜園里黃姓居民有血緣關係。
東石村位在沙港村與成功村中間,村民擁有廣大農地,自明朝以來,東石居民多以農耕為業,現在澎湖的農地多已廢耕,但東石村的農地廢耕並不嚴重。
在明、清時代,台灣海峽動盪不安,外國軍隊、海盜,加上國內的海賊常侵擾澎湖,凡是位在島群外圍的村落,或多或少都曾被波及,唯有東石、成功一帶極少發生兵燹及賊禍,原因是托位在內灣,村落形勢隱密所賜。
因為,通常「倭寇」(日本海盜)都在龍門港登陸,外國軍隊侵略澎湖時,多在七美、西嶼及馬公一帶登陸,又因為古代軍隊及海盜都是使用冷兵器,因此東石村遂成為最安全的地方。
東石泰靈殿相關報導: http://www.phsea.com.tw/travel/index.php/%E6%9D%B1%E7%9F%B3%E6%B3%B0%E9%9D%88%E6%AE%BF
東石泰靈殿詳細照片:http://www.phsea.com.tw/phseaforum/posts/list/46043.page
來到潭邊時,感覺這裡很幽靜,與東石有不同的感覺。
若在黃昏時,坐在搖椅上欣賞著黃昏日落,漁港風情,那該有多享受呀~
潭邊地名由來:
湖西鄉潭邊村這個地名,自清朝時代一直到光復後都不曾改變;清朝叫「潭邊社」,屬「鼎灣澳」管轄,民國二至四年由於是日據時期,屬「鼎灣區」管轄,光復後實施地方自治,劃歸湖西鄉管轄,叫潭邊村。
先民所以取「潭邊」作地名,有兩個「典故」,一個是取村落附近的地貌,另一個是取村民先祖的居住地,後者可從村民的族譜裡追溯查證。
第一個「典故」是,「潭」這個字,可以解釋為「水邊」,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已是「水邊」,為什麼又加上一個「邊」字?
另一種解釋是,「潭」也可解釋為「水深之處」,但是,村落沿海並不深,由於澎湖先民多喜取村落周邊的地形、地貌作地名,因此在「研究」地名的由來時,應將各種可能形成地名的因素嘗試推論。
第二個「典故」是,村落裡趙、曾、歐陽三個姓的族群,其中也許有一個族群的先祖,遠在秦朝時代,居住在「潭州」這個地方。
「潭州」就是現在的湖南省長沙市,先祖出生於「潭州」,後裔可能是為了逃避戰亂或飢荒,而遷徒到閩南,又輾轉來到澎湖落戶,為了紀念先祖的出生地─「潭州」的邊緣,因此名叫「潭邊」,意指「潭州」的邊緣。
據文獻記載,秦朝潭州設長沙郡,漢朝改為長沙國,隋朝又恢復潭州,元朝改稱潭州路,明朝長沙府,清朝沿襲明朝原名,國父孫中山建國後規劃為湖南省長沙市。
潭邊村的特點是,年輕一代村民不少是公教人員,每考必中,民國五十七年辦理社區發展時,潭邊社區豎立的社區牌坊特別高大,村中年輕人參與公務人員考試多能及格,人們認為是托社區牌坊高大之賜,換句話說,是因為高大的社區牌坊變成好風水的庇蔭。
因此,鄰近的鼎灣村就起而效尤,豎立一座比潭邊社區更為高大的鼎灣社區牌坊,兩個社區因而以看誰社區牌坊豎得高的比賽,成為地方一項趣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