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廳展示賽夏族、鄒族、布農族的祭儀與精靈觀念。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1  
賽夏族的矮人祭是南島民族之中相當特殊的祭典,祭祀傳說中被賽夏族殺害的矮人。這是族人展現傳統祭儀、服飾與社會型態的重要祭典。

戰祭與小米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呈現部落與家屋的結構關係。近年來鄒族積極走出部落,至全台各地進行以傳統儀式為基礎的文化展演,1997年更與漢人藝術工作者合作,演出舞台劇「Tsou伊底帕斯」。
布農族的巫術具有除病消災或使人身陷災厄的效果。巫術多由巫師進行,成巫儀式、法器以及每年增強法力的祭典是巫師力量的來源。但巫術絕非巫師的專利,而是所有的人都想要嘗試學會的一種能力。近年來基督教與現代醫療取代了一些巫術的功能。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2  
矮人祭─賽夏族
兩年一度的矮人祭,是賽夏族人紀念祖先與鄰近異族的傳統祭儀。
賽夏族不斷受到鄰近異族的影響,除了傳說中的矮人之外,還有泰雅族、道卡斯族、漢人、日本人等。賽夏族在這些強大鄰族的影響之下,自古就不是一個孤立靜止的群體。
物質文化
傳統賽夏族的許多日用器具係以竹子或是黃藤為原料編製,以雙肩帶的揹籃最為特殊,由於鄰近平埔族與泰雅族均以額頭背負,因此這項特色被族人視為一項重要的區別。
賽夏族分佈在海拔500至1000公尺的淺山地區,房屋沿著河谷坡地依山面谷興建。傳統的建材是竹子,房屋分為住家、穀倉、雞舍等。住家沿山坡而建,面朝山谷而建。穀倉採取高架式的建築形式,這是為了防止地上濕氣使食物發霉、防止老鼠或是其他動物偷吃才將其架高。
賽夏族服飾外型以及裝飾元素與鄰近泰雅族具有不少相似性,但是基本組合、安排、穿著利用方式仍有其差異。例如賽夏族長衣背面的紋樣是裝飾的中心主題,舉行矮人祭時,舞者面向內,拉手圍圈歌舞時,顯現出整個舞圈背後的華美紋飾,好讓矮靈觀賞,具有娛靈的作用。
矮人祭
矮人祭是現在最受外界矚目的賽夏文化表徵,與祭典相關的神秘傳說故事、盛大的歌舞儀式、以及歡迎外族共同參加的特質,使得這項儀式成為最外顯的祭儀。矮人祭舉行的時間是收穫完成後的月圓時候,現固定於農曆十月中旬。每兩年舉行一次,每十年舉行一次大祭。祭祀被賽夏族殺害的矮人,以祈求平安。這項祭典的主要祭獻對象是矮人,但是如同其他的歲時祭儀一般,賽夏族人也在此時祭獻祖先,在屋外空地以豬肉、糯米糕與酒獻給祖先享用。
傳說中,矮人居住在高山岩洞之內,他們教導賽夏族人歌曲,並參與收割稻子與祭儀。但因積怨而被賽夏族人殺害殆盡,此後賽夏族人舉行祭典以安慰該族之靈。族人對於「矮靈」強大力量的敬畏,表現在與矮人祭相關的各種禁忌與避諱,族人嚴格遵守不敢輕忽的態度。
 
戰祭─鄒族
戰祭是鄒族的重要祭典,近年族人積極走出部落,以文化展演介紹他們的文化。
物質文化
鄒人是山居原住民之中,對於漁獲最為重視者,河流中的不同河段分別由各氏族管理。近年來當地流行種植高山茶與山葵等作物。
七月下旬以後,農事進入休憩時間,狩獵與工藝製作活動開始活絡。如同農作一般,手工藝製品主要目的是自用。
鄒族部落具有大社與小社之區別。今日北鄒的兩個大社:特富野與達邦擁有會所、可舉行戰祭。大社與小社呈現中心與分支的對比。
阿里山鄉山美村達娜伊谷的生態保育成效卓著,成為原住民兼顧生態保育與觀光事業的典範。
戰祭
 
每年二月或八月,達邦、特富野兩個大社分別舉行戰祭。這是對於天神、軍神、司命神、被獵人頭之靈的祭典。目的在於紀念過去的戰爭,也祝禱未來戰爭之勝利,並袪除部落內的不幸與疫疾。戰祭由部落各家族代表齊聚於會所之內,完成迎接天神與祭祀眾神的祭典之後,再舉行路祭,並繞行村中各家族的「禁忌之屋」。
2000年2月在達邦部落舉行的鄒族戰祭,阿里山鄉鄉公所配合舉辦全鄉的舞蹈、歌唱與體育競技活動,使得這項祭典活動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力量。
文化展演
 
「阿里山鄒劇團」係以鄒族為主,與漢人藝術工作者共同推動將原住民傳統祭儀以及歌舞表演與現代戲劇結合,以促進原住民文化發展。
1997年鄒劇團演出「Tsou.伊底帕斯」一劇,鄒族演員將部落祭儀與歌舞搬上舞台,詮釋希臘悲劇儀式性情節的壯觀場面。由傳統儀式與古老祭歌帶動的群舞,不僅將全劇帶入高潮,更賦予希臘悲劇在現代劇場罕見的古老「儀式劇」的神聖莊嚴氣氛。非專業的原住民演員所散發的表演魅力,以及他們的表演風格與文化素材,也為現代劇場的表演形式,投入一股重要的催化力量。
 
精靈觀念─布農族
依據布農族人的精靈觀念,他們相信個人的能力、疾病以及災難的發生係與靈魂的狀況有關。
物質文化
布農人傳統上以小米農耕為主,並且與狩獵活動相結合。由於自然環境的因素,以山田燒墾的型態開發農耕土地,並實施多種作物輪作。布農族人擅長使用黃藤製作各種置物器具,使用葫瓜製作盛水器,並曾有製作陶罐的能力。
編織的製作過程,從整理經線到上機織布,包括織布機在內,男性忌諱觸摸。但是織布機的製作,從伐木到木工處理,全由男性包辦。在園地裡採麻與處理,則是由兩性共同合作。
精靈觀念
布農人相信夢境具有預兆的作用,能預示作夢者未來事件發生的結果。也可運用巫術與儀禮達成其心願與目的。
布農人認為人有三個靈魂:身體靈(is-ang)、善靈(mashia hanido)、惡靈(makwan hanido),分別位於前胸中央、右肩、左肩。行為與夢境皆為左右兩個遊離的靈魂作用的結果,善靈遊蕩而發生某件好事,比如親戚邀請前往共享食物,就是好夢;惡靈遊蕩發生某件壞事,比如戰鬥、殺人或是被人所殺,就是壞夢。舉行小米播種祭之前,即由部落的公共巫師依據夢境決定舉行祭典的日期。
巫術與基督教
布農族人運用巫術解決個人或是部落的某些問題,隨著基督教與現代醫療的引進,巫術所發揮的功能也逐漸受到影響。
傳統巫師協助部落全體人們求雨、求晴、驅鬼、防疫,而且為個人治病、趕鬼、除穢、招魂、尋人、尋物、戀愛、對抗其他巫師等。
巫師學成之後,由老師贈與一塊巫石,可用來占卜、治病、招魂。巫師亦使用動植物、武器、響具等器具進行巫術。例如個人發生失眠、心神不寧、喃喃自語、昏迷不醒、被鬼驚嚇等症狀,巫師可為其舉行招魂儀式。
巫師在布農傳統文化之中,並不是一個特殊的社會類別,而幾乎是每一個人都試著學會的一種能力。個人所能舉行的儀式則依據影響範圍與能力強弱而定,舉行穰袚祭的時候,每家由家長用茅草與清水在家中除穢、洗滌每個家人的身心。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90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93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197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0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1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5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6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7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08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0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5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7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19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21 20130903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2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