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澎湖時,總是常常騎車經過這裡,卻鮮少停車下來好好欣賞這座雁晴嶼,這次總算能好好欣賞一下了。雖然現在是漲潮,無法走到雁晴嶼上方,不過還是可以拍照過癮一下啦^^真希望下次能抓準時間來這裡走上雁晴嶼好好欣賞一番^^

雁晴嶼是在海蝕作用下與湖西島切離,退潮時會裸露大片赭紅色的岩層,主要是岩石長期受海蝕氧化的結果,退潮時會有當地村婦從中正橋下前往撿拾螺貝,漲潮時蔚藍海水包圍著橙黃的小島,景象相當秀麗。

以下資料參考自澎湖自助旅遊 玩家-爪蛙與心如:

203縣道往中屯方向離中正橋右邊約百公尺距離,退潮時可涉水登島,島上的西邊有國軍構築的地下工事,長約十來公尺,有空可前往一看,惟必須注意潮水狀況,以免去得回不得,而島上的坑道伸手不見五指,最好帶手電筒。另外,坑道內部可能有燕鷗的巢和蛋或幼鳥,也請勿破壞或驚擾。

關於雁情嶼的傳說:

1.有一傳說是小島上曾經出現一對雁鴨,有天公鴨外出覓食,母鴨留在島上竟被檢拾螺獅的村婦登島抓走,公鴨回巢時找不到母鴨便長住此小島尋找母鴨。由於雁鴨係屬澎湖候鳥,應不會久留,但此公鴨為了尋找母鴨長留此島,直到生命結束尚未離開,附近村民為此真情為之動容,故取名為。

2.關於"雁情嶼"得名的緣由,老一輩的還有一個說法。早年尚未有永安和中正兩座橋樑之前,白沙和中屯地區的農漁民為了將農漁產品送往馬公販賣,必須算準潮汐,利用退潮時涉水而過,當年涉水的路線基本上就是今日橋樑所在位置,因該島就近在眼前,因而名為"眼前嶼",久而久之即轉音為具有詩意的"雁情嶼"了。因為早年白沙方面的人們前往馬公必須徒步並涉水,做完買賣後往往必須兼程返家,來去匆匆,因而留下"鄉下親晟、呷飽就行"的地方俗諺。。 (網友:綠騎士提供)



以下傳說則是參考自沿著菊島旅行:

俗諺「雁情嶼做醮」:

相傳湖西有位居民與人賭,輸錢不認帳,脫口而出:等雁情嶼做醮我就還錢!可是雁情嶼是座孤島,無廟怎麼會有做醮的廟會,所以就是擺明死不還錢囉!因此這句俗諺用來形容一個人死不認帳的意思!

雁情嶼地名的由來:關於雁情嶼地名由來,站長知道的有下面三種說法:

雁者書信之意思也:「飛雁情歸」,在雁情嶼上曾有一段和「魚雁往返」相關的感人愛情故事,澎湖先民為懷念這段感人的愛情故事,以此典故加以聯想,舊稱此嶼為「言情嶼」{台語發音},後來要正式命名的時候以「言情」和「雁情」意思相近發音相似,故而稱雁情嶼。

另種說法是站在中正橋海邊可以用很近的距離看到此島嶼,甚至退潮的時候可以走過去,所以先民稱此島嶼為「眼前嶼」{台語發音},後來就把台語「眼前」的諧音翻成國語的雁情。

因雁情嶼的形狀有點像女孩子的胸罩,胸罩在台灣民間的謔稱是「眼鏡」,所以雁情嶼也有人管它叫做「眼鏡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