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街內有個古蹟(施公祠),之前就很想拍,但是由於這是有人居住的,平常不對外開放,所以也只好作罷。

而這次經過時,看見裡面有位老伯,於是鼓足勇氣詢得老伯的同意才敢入內略為拍攝。

施公祠主要祭祀「清朝靖海將軍施琅」,在兩岸近代史中,施琅佔有一席地位。他先為鄭芝龍麾下,歸於清朝,後知遇於延平郡王鄭成功,但因士兵歸營事件,施琅父、弟被鄭成功擒殺而致雙方交惡,施琅再歸降清朝,後續成為清康熙盛世時兩岸近代史的關鍵人物。

澎湖施公祠大約興建於康熙中葉時期,但確切興建年代已經不可考。清光緒10年(西元1884年),清法戰爭爆發後,施公祠曾在戰火中受損,後來經過多次修復或整建成至今現貌。

施公祠興建之初,除供奉媽祖等神祇外,亦供奉被康熙皇帝冊封為靖海侯的施琅,本只是為了紀念施琅的戰功,因此被稱為「施將軍廟」,清道光年間,增祀在澎任官時死亡的福建籍將軍官員木主牌位後,才改稱施公祠。

施公祠早期位置大約在現在馬公市中正路偏南段、行政院衛生署立澎湖醫院附近一帶、古稱媽宮澳的東街,鄰近為清代班兵制駐防使用的海壇館,日大正3年(西元1914年),日軍為興建「澎湖島病院」而徵收施公祠址和鄰近土地,施公祠只好遷到目前的地址,並與海壇館同時遷入屬海壇標兵的伙房中一起祭祀,後來則由施琅部屬後代加以重建管理至今。

施公祠遷至海壇館後,其正厝身僅正門入口和不大的外埕連成動線,其餘3面牆體結構密實,施公祠的外埕則另有護龍圍繞,形成類似澎湖本地民居天井的空間,整體造型和一般宗祠建築不同。整座施公祠坐北朝南,由承重牆與山牆式木屋構架棟混合構築,頗具傳統合院建築特色。

PS:如果要入內拍攝要先經過人家的同意,在拍照時也切忌不要大聲喧嘩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